為了使紐西蘭人對本土鳥類有更深入的認識,鼓勵民眾一起幫忙保護野生動物
紐西蘭非營利組織「森林與鳥」從15年前起每年舉辦「紐西蘭年度雀鳥」的評選,2020年的結果在11月16日揭曉,拔得頭籌的是全世界最重也最長壽的鸚鵡「鴞鸚鵡」,這也是牠第2次拿下冠軍。

 ▲鴞鸚鵡

自2005年開始,紐西蘭保育組織「森林與鳥」(Forest and Bird)每年都會舉辦「年度鳥兒」比賽(Bird of the Year),今年恰逢國會大選為避免撞期而延後舉辦,投票期限為兩個禮拜 , 而比賽結果將會在11月16日揭曉,瀕臨絕種的鴞鸚鵡(kākāpō)被選為今年的冠軍,而牠在2008年就曾拔得頭籌,這也是該比賽首度有鳥類二度奪冠。

鴞鸚鵡是世上體重最重也活最久的夜行性鸚鵡,不會飛行,是紐西蘭的特有種,科學家認為鴞鸚鵡壽命約60年,在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Maori)的心中佔有重要地位 , 這項比賽的發言人基翁(Laura Keown)說,雄性鴞鸚鵡會發出響亮的轟隆聲來吸引雌鳥

而且身上氣味「像單簧管盒子的內部,有著黴味,還有點像樹脂與木頭的味道」。他還指出,鴞鸚鵡繁殖緩慢,在地上築巢,主要的防禦手段是模仿灌木。

紐西蘭各地都曾有鴞鸚鵡,但如今鴞鸚鵡只能在沒有捕食者的島嶼生存。經過保育工作,鴞鸚鵡的數量已從1990年代的50隻增加到如今的213隻,但依舊屬於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

 

鴞鸚鵡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鴞鸚鵡(學名:Strigops hapoptila;毛利語:kākāpō,意為「夜鸚鵡」),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布上黃綠色的細點,地棲且不會飛行,是紐西蘭的特有種。鴞鸚鵡在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出現在他們不同的傳說及民間傳奇之中。

其學名來自希臘語的strigos:鴞的,為strix一詞的屬格、ops:面孔、hapos:柔軟的,和ptilon:羽毛。

即擁有鴞的面孔、羽毛柔軟的鳥。牠臉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鬚、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短的尾巴。牠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模式的鸚鵡。

有研究指牠也可能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普遍相信可達60年或以上。從其解剖結構中得知,牠象徵了部分鳥類進化的趨勢—降落於海島後,擁有豐富的食物及極少的天敵,飛行能力並不符合熱力學的效益,因而造成翅膀肌肉退化,胸骨上的龍骨消失,體型變得壯碩強健。

鴞鸚鵡的祖先自史前時代就移居紐西蘭。在沒有哺乳類獵食者的情況下,牠們失去了飛行能力。

自波裡尼西亞及歐洲殖民者引入如貓、鼠及鼬等生物後,鴞鸚鵡的數目開始大幅下降。

打從1890年開始就有保育措施,但大部分均未見成效,直至1980年正式實行的全國性鴞鸚鵡復育計劃。2005年11月,全紐西蘭餘下的鴞鸚鵡僅在四個無捕獵者的地區活動並得到嚴密監管,包括茂伊島、喬基島、科德菲什島及安克島。而在紐西蘭南面峽灣區的兩個島嶼,雷索盧申島及塞克勒特裡島上,大規模的海島恢復活動正在進行,以提供一個合適的生境予鴞鸚鵡居住。

現時鴞鸚鵡是全球最接近滅絕的物種之一,但其復育計劃成功使該物種在超過半世紀只餘不足50隻個體的情況下,終在2009年三月期間突破100隻。至2020年一月,鴞鸚鵡的數量終提升至211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