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by @i_lovememe520View on Threads
我們常說,小朋友之間難免會有些爭執、推擠,這在成長過程中屬於正常現象。然而,當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時,無論是處於「被動」或「主動」的一方,家長難免會感到擔心甚至焦慮。
隨著社會對兒童人際互動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家長也開始留意孩子在校園裡的情況,希望能及早介入、適當引導。因為「玩」與「過界」之間,有時只是一線之隔。
劉女士的女兒萱萱已滿三歲,正值上幼稚園的年紀。由於萱萱個性偏內向、文靜,劉女士心裡其實有些擔心孩子初次接觸團體生活會不會適應得來。
為了能就近照應,她特地選擇了社區內口碑不錯的幼稚園,期望孩子能在熟悉的環境中慢慢建立自信。但讓她沒想到的是,萱萱在入園後反而變得比以前更沉默,甚至放學回家也變得不太愛說話。
起初劉女士以為孩子只是還沒適應新環境,直到有一天,她提早到幼稚園接孩子,意外看見萱萱與一名男同學發生肢體碰觸,過程中男童的腳不小心碰到了萱萱的頭部,讓她相當心疼。
當下她雖然情緒激動,但仍選擇冷靜處理,等孩子下課後便與老師以及對方家長溝通,希望雙方可以好好談談。
沒想到對方家長的反應較為輕鬆,表示孩子間的互動在成長中是正常的,可能只是玩得太開心、沒拿捏好力道。這番話讓劉女士有些錯愕,心裡難免感到委屈。
她一時情緒激動,語氣也提高了些,當場對女兒說道:「以後如果遇到別人不小心弄到你,也要學會保護自己,適當表達、不委屈。」
不少網友看到這段經歷後,也留言鼓勵劉女士,表示父母適時地給孩子勇氣很重要,但也要協助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小結:面對孩子之間的爭執,父母怎麼做比較好?
-
理解差異:孩子在互動中學習「界線」,有時無意的舉動可能讓人不舒服,這需要引導而不是單純責怪。
-
冷靜處理:遇到類似情況,家長的冷靜溝通,往往能化解誤會並讓孩子們彼此成長。
-
教孩子表達與保護:與其一味忍讓,不如教孩子適當說「不」、懂得尋求幫助,這才是面對團體生活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的經歷中學會成長,而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就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