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by @i_lovememe520View on Threads
這2種CT再有錢也不能隨便做,否則傷害的是你自己!
我們去醫院體檢的時候,常常會選擇一種檢查方式——CT,CT,即計算機斷層掃描,是一種醫學影像技術。
它使用X射線束對人體進行層析掃描,並藉助計算機處理產生身體內部結構的詳細圖像。
CT掃描以其快速、清晰的成像能力,廣泛應用於各種疾病的診斷。
舉例說明,62歲的老宋因為中上腹痛伴腰痛到醫院就診,目前高度考慮胰腺癌。
在醫生的建議下,老宋接受了腹部增強CT檢查,很快發現了胰頭部的一個腫塊,像這樣為了疾病診斷而選擇CT檢查,沒有什麼異議。
不過,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做體檢而選擇CT,那可就要慎重了,比如,45歲的唐先生因為不想做胃腸鏡檢查,就要求醫生給他開一下全腹部增強CT。
事實上,他沒有任何不適,把增強CT當成體檢方式,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因為CT檢查並不是完美的,在發現某些病變方面,CT的確有著其他檢查難以比擬的優勢,但是CT檢查最大的缺點就是,存在輻射。
作為醫生,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只是體檢,這2種CT再有錢也不能隨便做,否則傷害的是你自己!
第一,PET-CT檢查
現在很多醫院都開設了PET-CT檢查,而選擇這種檢查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即便它價格不菲,這是怎麼回事呢?
PET-CT是正電子發射斷層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X線計算機斷層(computer tomography,CT)
組合而成的多模式成像系統,是全球最高端的醫學影像設備,同時也是一種可以在分子水平成像的影像技術。
目前在臨床上,PET-CT主要應用於全身腫瘤診斷、療效評價、復發和轉移監測。
對於高度懷疑惡性腫瘤或是已經確診惡性腫瘤,為了判斷療效,評價治療效果,PET-CT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惡性腫瘤,他們只是把PET-CT當成是一種體檢的工具,這樣顯然是不合適的。
很多人覺得PET-CT檢查能發現早期癌症,但是殊不知它也有危害,很多人去做PET-CT都是全身的。
這樣一次的輻射量可想而知,還有,PET-CT檢查的過程中,需要使用造影劑,可能會導致過敏或腎損傷。
而且PET-CT檢查還比較昂貴,在很多醫院,一次全身PET-CT檢查往往需要5000-10000元不等。
並不是說你做了PET-CT檢查,沒有發現癌症就代表身體里沒有癌症。
就拿胃腸癌來說,PET-CT檢查是無法及時發現早期胃腸癌的,它取代不了胃鏡和腸鏡的地位。
第二,增強CT檢查
很多人去醫院做肺部體檢,選擇肺部CT平掃,這問題不大,相對於胸片,CT檢查更能及時發現早期肺癌。
可如果非要選擇增強CT檢查,那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CT增強,意味著需要注射造影劑,也被稱為強化CT,這種CT會讓血管得到更好的顯示,對某些病灶可以增強局部對比度,從而更有利於鑑別病變。
不過,要告訴大家的是,增強CT同樣存在一些危害。
那就是它的輻射更強,一次顱腦增強CT檢查輻射劑量約4mSv,一次胸部增強CT的輻射劑量大約在16mSv。
一次腹部、盆腔的CT增強檢查輻射劑量大概在20mSv,而CT冠脈血管造影的輻射劑量在15mSv左右。
相對於增強,CT平掃的輻射劑量則要小很多。
由於要注射造影劑,所以增強CT檢查還存在造影劑過敏和造影劑腎損傷的風險。
《自然醫學》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分析了94萬多名22歲以下的受試者數據,發現CT檢查的輻射累積可能會增加血液系統腫瘤的風險。
1、輻射劑量越高,風險越大:每增加100mGy的輻射量,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風險上升96%。即使是低劑量(10~15mGy)的CT,也可能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成熟B細胞腫瘤的風險。
2、CT次數越多,患病風險越高:每多做一次CT,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整體風險增加43%,其中淋巴腫瘤風險升高42%,骨髓惡性腫瘤及急性白血病風險上升48%。
所以,把CT檢查當成體檢,可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如何才能選擇正確的體檢方式呢?
像甲狀腺和乳腺的檢查,最好都選擇彩超檢查,而沒必要去選擇CT。
肺部的檢查,可以選擇CT,但一定要選擇低劑量CT平掃,沒必要選擇增強CT或PET-CT。
像宮頸癌篩查,只需要做宮頸脫落細胞檢查和高危型HPV檢查,就能及時發現,根本沒必要做CT檢查。
像前列腺癌篩查,可以選擇前列腺核磁共振及抽血查PSA,CT對前列腺癌的判斷並不敏感。
像胃腸癌篩查,則需要胃腸鏡檢查,CT檢查無法有效發現早期胃腸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