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父母離婚對7-14歲孩子影響最大,而這年齡幾乎不受影響!

Post by @i_lovememe520
View on Threads


父母若真的愛孩子,總會想給他一個完整的家

也常常因為怕離婚會影響小孩,一拖再拖。

但很多研究顯示,如果拖到孩子7到14歲才離婚,反而影響更大!
如果夫妻之間真的已經無法相處,選擇分開,其實也是對自己、對孩子負責任的做法。

那為什麼7到14歲的孩子影響特別明顯?又有哪些年齡層的孩子比較能適應呢?這篇就一次說清楚。

先說明一下,這些是心理學上的普遍研究結果,並不代表每一個人都會一樣。
但在面對人生重要決定時,參考「大多數」的結果,還是很有幫助的。
為什麼7到14歲的孩子特別容易受到父母離婚影響?

在大人眼中,離婚可能是重新開始;
但在這個年紀的孩子心中,離婚就像天塌下來,像是有人突然告訴他:「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爸媽沒離婚前,雖然可能天天吵架、冷戰,
但某天突然聽到:「你爸以後不會住這了」、「你媽以後不來接你了」,
對孩子來說,就是世界的崩塌。

倫敦大學學院追蹤6245名孩子發現,7~14歲的孩子在父母離婚後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最明顯
相對之下,3~7歲的孩子影響較小。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好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
開始懂什麼是關係、信任、被背叛,也更敏感、容易內化情緒。

這時候離婚,孩子往往會面臨三種心理打擊:

  • 生活突然變亂了:搬家、轉學、爸爸/媽媽不再固定出現。
  • 安全感被撕裂:搞不懂為什麼愛會消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 在意同儕眼光:青春期孩子特別怕「被貼標籤」,怕被笑爸媽離婚、怕跟別人不一樣。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說,這是「認同 vs 混淆」的階段,一旦感情上被傷害,往後在感情與人際中都可能受影響。

研究也指出:這年紀的孩子,離婚後出現焦慮、憂鬱的機率提升16%,行為偏差也增加8%。

女孩常內化情緒、變得沉默;
男孩則外放,用吵架、打人來掩蓋不安。

他們會反覆問自己:

  • 「是不是我不乖,爸爸才不要我們了?」
  • 「是不是媽媽太兇,所以爸爸才離開?」
  • 「為什麼別人家都有爸爸媽媽一起,我卻沒有?」

其實,真正讓孩子受傷的,不是「離婚」,而是家庭不夠成熟,讓孩子背負了不該承擔的大人情緒與問題
為什麼3~7歲的幼兒比較能接受父母離婚?

這個年紀的孩子,還在皮亞傑所說的「前運思期」,
他們的世界觀很單純,只看見表面的變化——例如:「今天不是爸爸接我」。

他們不太會有「爸媽不愛我了」的深層解讀。

只要大人持續用溫柔和關注陪伴,他們就能比較快適應新生活。
但這不代表就完全沒有影響,只是這些影響可能是延後出現。

若養育者未來無法滿足孩子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
這份缺失也可能在未來發酵,變成長期的情緒困擾。
成年子女,其實也會受傷

很多爸媽會等孩子大學畢業才離婚,覺得那時影響比較小。

但心理學研究發現:成年子女面對父母離異,常常會經歷認知崩解:

  • 「我從小相信的家庭,其實是假的嗎?」
  • 「爸媽這麼多年都在忍,是為了我嗎?是我害他們這麼不快樂?」
  • 「早知道要離,為什麼不早點離?我都看他們吵了幾十年了!」

有些父母離婚前,還會一直對子女傾倒情緒,甚至要求「選邊站」,這對孩子的傷害更深。

長期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未來可能急著進入一段關係,想逃離原生家庭;
也可能不敢結婚,因為不知道愛情應該是什麼模樣。
不同年齡的孩子,該怎麼陪他們面對父母離婚?

【7~14歲】

  • 給他「可預測的變化」:比如訂一份探視時間表或「家庭約定書」,讓孩子知道雖然生活變了,但愛沒變。
  • 保持熟悉的生活節奏:盡量不轉學、不換家,維持原本的作息。
  • 用具體方式讓他感受你們的愛,而不是空口說「我們都還愛你」。

【7歲以下】

  • 用簡單、具象的說法解釋:「爸爸媽媽現在住不同地方,但都還愛你」。
  • 可以用繪本、玩偶、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送去另一個家」的場景,讓他理解他不是被拋棄。
  • 持續給予愛與陪伴。

【成年子女】

  • 不要把他們當成情緒出口,不要要他們傳話、選邊。
  • 尊重他們面對「家庭崩解」的震撼,給他們空間療傷。

結語:好的離婚,也是一種示範

離婚後,孩子可能會和其中一方變得不那麼親,
但如果這是讓你活得健康、快樂的方式,也會讓孩子有更正向的模範。

如果對方不是壞人,還是可以鼓勵孩子多見面,繼續接受雙方的愛。

影響孩子最大的,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那份怨與恨。

有智慧的爸媽,就算離婚了,也能當彼此的「共親職」朋友,
這樣長大的孩子,即便自己面對分手或婚姻問題,也會更成熟面對。

有位單親媽媽,即使前夫外遇離婚,依然選擇和平相處,
定期讓孩子跟爸爸見面,雙方都找了新伴侶,但仍共同討論育兒方向,
這樣的成熟態度,真的很不容易,也很值得學習。
本文重點整理:

  1. 7~14歲的孩子對離婚最敏感,情緒與行為變化明顯。
  2. 幼兒雖影響小,但需持續關注與正向引導
  3. 成年子女創傷較隱性,來自認知崩解與家庭角色錯亂
  4. 離婚後依年齡分層溝通,建立過渡性安排與愛的安全感,影響才能降到最低。

延伸閱讀————————-

歡迎來下水道觀看更多都市傳說👉https://lihi3.cc/c5H8h

(0)

x
快來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