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3種家庭,別不當回事

Post by @i_lovememe520
View on Threads

表妹打電話來聊天,聊到孩子的事時,她滿臉憂心地說:「我家那個啊,老是說什麼『我不行啦』、『我不敢啦』、『我哪有別人厲害』。」

她嘆了口氣說:「才小二耶,就這麼沒自信,以後怎麼辦啊?」

其實像這樣的話,我也從不少家長嘴裡聽過。

孩子的自卑,不是憑空冒出來的。
它就像一顆種子,慢慢在日常生活裡悄悄發芽。

心理學研究也指出:一個孩子有沒有自信,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他成長環境裡的心理支持,特別是家庭的影響。

很多長大後容易自卑的人,回想童年,多少都能找到「為什麼我會變這樣」的答案。

接下來這3種家庭型態,真的要小心:

一、「總是否定孩子」的家庭

「你看看你,除了添亂還會幹嘛?」
「這麼簡單也不會,怎麼這麼笨啊?」
「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

你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這些話語裡滿滿的是否定,語氣中又藏著嘲諷與打擊,最容易讓孩子從小就覺得「我不夠好」。

我就遇過一個女生,成績其實還不錯,但個性非常害羞,幾乎不敢舉手發言。

後來跟她聊天才知道,她從小在一個「講話很傷人」的家庭長大。

爸爸脾氣火爆,媽媽嘴巴又毒,做什麼都被罵。

有一次她數學考了91分,是她平常難得的高分,她高興地拿著考卷在家裡轉來轉去。

結果她爸第一句就冷冷問:「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

她嚇得馬上愣住,只能點點頭。

爸爸立刻拍桌子:「那為什麼考一百分的人不是你?」

她眼淚快掉下來,卻只能忍住,不敢哭出聲。

從那以後,她不太敢表達自己,也開始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很差?」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自卑不是天生的,是比較、打壓和冷漠一點一滴造成的。」

當孩子從小被不停地否定,他們很容易內化成:「我不行」、「我沒價值」。

就算他們本來很有潛力,也會因為這些話而不敢往前一步。

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應該是「尊重孩子的感受」。

從否定走向肯定,從責備轉成鼓勵,是我們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二、「高控制、低溫暖」的家庭

有些爸媽總覺得自己比孩子懂,什麼都幫孩子決定好,整天掛在嘴邊的就是:「我是為你好。」

吃什麼、穿什麼、學什麼、交什麼朋友,甚至連興趣、夢想通通安排好好,連個喘息空間都不留給孩子。

這種家庭很常見,看起來很愛孩子,卻沒給孩子自由。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把教養方式分成幾種類型,其中「專制型家庭」就是最典型的高控制、低回應:只命令、不傾聽,只要求、不理解。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表面看起來乖乖的,其實內心很容易膽小、退縮、否定自己。

像我鄰居家的小男孩,從小行程排超滿,補習、比賽、才藝樣樣來,比上班族還忙。

但他總是悶悶的,不愛笑,眼神總是飄飄的。

有次寫作文,他寫道:
「我不喜歡畫畫課,可是媽媽說那是我的專長。」
「我想跟同學踢球,但媽媽會說我在浪費時間。」

那一瞬間,我真的很心疼。

這樣長大的孩子,不只不敢做選擇,久了還會覺得自己「沒資格」去選。

真正的愛,是理解跟陪伴,不是干涉和命令。

我們不一定馬上放手,但也別抓太緊。
孩子的人生,需要他們自己來走。

三、「情感忽略型」的家庭

你有沒有看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在哭,爸媽說:「吵死了,別哭了啦!」
孩子開心想分享,爸媽忙著滑手機,回一句:「喔,好棒喔。」
孩子想訴苦,爸媽說:「這有什麼好煩的?你長大就知道了啦!」

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的反應,其實就是一種很深層的「情感忽視」。

依附理論指出,如果孩子長期得不到情感回應,很容易覺得自己「沒價值」,長大後也更容易自卑、焦慮,甚至在人際關係裡卡關。

我有個朋友,三十幾歲了,還是不太敢建立親密關係。

她說:「我小時候每次被欺負都很難過,可是沒人理我,我都自己躲起來哭。」

「久了我也習慣什麼都自己扛,但心裡總覺得,自己好像不值得被關心。」

她外表很獨立,其實內心超敏感也很脆弱。

小孩最需要的,不是玩具,也不是一堆獎狀,而是有爸媽能真正「聽懂他們」的那份溫暖。

情感忽略不一定是暴力,有時只是一句「我很忙」、「等一下啦」、「別吵我」。

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我不重要」的訊號。

每一次我們願意好好聽孩子說話,就是在給他一份自信:「我是被愛的。」

有人說:「我們一輩子都在療癒童年。」

真的,很多大人的自卑、壓抑、不敢表達,其實都源自於小時候缺了一塊「被接納」的拼圖。

我們常說「教育不能等」,但真正不能等的,是我們給孩子心理成長的支持。

別小看一句話的力量,也別忽略一個擁抱的意義。

自卑是被一點一滴灌輸的,而自信,也是需要一點一滴地灌溉。

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光,而不是陰影。

延伸閱讀————————–

歡迎來下水道觀看更多都市傳說👉https://lihi3.cc/c5H8h

(1)

x
快來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