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和「從大到小」都算錯,這道題讓家長吼:錯在哪?

追蹤我們的threads ! 歡樂不迷路

https://www.threads.net/@i_lovememe520/post/DI01p12Mfou?xmt=AQGzyg8FiA_IDScklh_44U2RJefqDaw6K1P6VPJb26aFyg

近日,一道看似簡單的小學算術題在家長群中引發了軒然大波。題目要求學生按要求寫出 1 – 9 的數字,分別是 「從小到大」 和 「從大到小」 排列。一名學生按照常規理解,從小到大寫出了 「1 2 3 4 5 6 7 8 9」 ,從大到小寫出了 「9 8 7 6 5 4 3 2 1」 ,然而這兩個答案卻都被老師打上了紅叉。


這一判罰讓家長們集體憤怒,家長們紛紛表示不解,認為孩子的答案完全正確,不明白錯在哪里。有家長甚至直言:「這麼簡單的題目,孩子數字順序都寫對了,為什麼算錯?難道現在的數學題還有什麼隱藏規則?」

隨著事件的發酵,有教育業內人士出面解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對于數字大小關系的表達有明確規范要求。學生不僅要寫出正確順序的數字,還需要用 「」(大于號)來連接數字,以體現數字間的大小比較關系 。比如,正確答案應該是 「1 < 2=””>< 3=””>< 4=””>< 5=””>< 6=””>< 7=””>< 8=””>< 9」=”” 以及=”” 「9=””> 8 > 7 > 6 > 5 > 4 > 3 > 2 > 1」 。雖然孩子對數字順序的理解沒有問題,但未按規范使用符號,所以從教學要求角度被判定錯誤。

 

 

這一解釋雖讓部分家長理解了判卷依據,但仍有家長對此表示質疑。有家長認為,小學低年級學生重在培養對數字概念的基本認知,孩子已經掌握數字大小順序,就應給予肯定,過度強調符號規范可能會打擊孩子學習積極性。也有家長表示,這種嚴格要求雖出發點是好的,但老師應在平時教學中更清晰明確地強調規則,避免孩子出錯后產生困惑。

此次事件反映出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學規范與學生思維培養之間的微妙關系。一方面,教學規范是確保知識準確傳授的基礎,能幫助學生建立嚴謹的思維邏輯;

另一方面,如何在規范要求與保護孩子學習熱情、鼓勵思維發散間找到平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隨著事件在家長群體和教育界的持續討論,或許能為今后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標準帶來新的思考與改進。

歡迎來下水道觀看更多都市傳說👉https://lihi3.cc/c5H8h

x
快來加入LINE好友